尋根溯源
我國的舞獅分"北獅"(北方獅)、"南獅"(南方獅),"北獅"重形,"南獅"神似。這為多數專家、學者、舞蹈家、武術家和廣大人民群衆所認同。據廣東南海縣編寫的《南海醒獅》一書中記述:"毋庸置疑,中國的醒獅('南獅,)誰從北方的黃獅子脫胎而來的。'南獅'究竟始于有時,查遍史料,迄未見記載,其确切的年代,已不可考。然而,大體可以肯定,是在五代十國之後,從中原流傳至嶺南地區民間的。"筆者認為這一提法有其道理: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,嶺南天地仍是處于落後的原始部落社會。秦始皇統一中圍給嶺南地區帶來了農耕、紡織等技術,帶來了中原文化。
醒獅揭秘
醒獅是融武術、舞蹈、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。表演時,鑼鼓擂響,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,這稱為"開樁",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,另一人頭戴笑面"大頭佛",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。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,獅子動作有"睜眼"、"洗須"、"舔身"、"抖毛"等。主要套路有"采青"、"高台飲水"、"獅子吐球"、"踩梅花樁"等。其中"采青"是醒獅的精髓,有起、承、轉、合等過程,具戲劇性和故事性。"采青"曆經變化,派生出多種套路,廣泛流傳。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,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、高竿獅,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。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,如增加了走鋼絲、騰空跳等表演類。
南北獅的差異
中國是舞獅的發源地,大約始于南北朝。舞獅,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,每逢佳節或重大活動集會慶典,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。在我國,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,其中南獅和北獅的分類法是以風格和流派來分。南北獅的差異可用“南獅重意北獅重技”來概括。
南獅(亦稱醒獅或者瑞獅),多流傳于東南沿海和南洋。其内涵“忠、正、毅、勇、智、誠、和、禮”也是它被稱作瑞獅或醒獅的原因。
醒獅是集觀賞性、藝術性、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、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的中華民族傳統藝術。